全国统一销售热线

0898-08980898
pc首页幻灯2 pc首页幻灯1
最新公告: 诚信为本:澳门·太阳网城(中国)官方网站。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联系澳门太阳网城

0898-08980898

地址:广东省澳门·太阳网城(中国)官方网站

电话:0898-08980898

传真:000-000-0000

邮箱:admin@fangyuanjiaoyuzixun.com

科普知识

您的当前位置: 澳门太阳网城 > 科普知识

澳门太阳网城官网坚守初心各展所长从零起步做农业

更新时间:2023-10-19 07:44:21

  澳门太阳网城官网坚守初心各展所长从零起步做农业金秋,是丰收的季节,人们在这个季节感受到了辛勤劳动的回报。每一片土地、每一颗果实、每一份收获,都凝聚着汗水和期待。

  回到家乡做农业,最初只是为了照顾家人,为了让亲友吃上更健康的果蔬,然而,坚持下来,却一步步成就了自己,找到了更努力的方向。

  9月中旬,炎热渐渐褪去,在新洲区三店街道袁田村,蔡金顺和吴松柏经营的家庭农场也即将迎来丰收。“秋瓜正在陆续成熟,可以采摘了,稻子也要收割了。今年收成不错。”蔡金顺说。

  时间过得飞快,45岁的蔡金顺回乡做农业已经有5年时间了。他直言,要不是找到好搭档吴松柏,可能早就干不下去了。

  蔡金顺和吴松柏在新洲从小就是玩伴,后来都去部队当兵,成为战友。退伍后,蔡金顺做物流,吴松柏在黄冈市种西瓜。

  2008年初,蔡金顺决定回家乡创业。原因很简单,照顾村里日渐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孩子,而且他觉得做农业很有前景。

  怎么办?土地流转了,田地开垦了,基础建设做了,难道就这么放弃?蔡金顺找吴松柏求援:“你一直在搞农业,比我专业,我们一起做,比大家单枪匹马干成功率应该高一些。”

  彼时,吴松柏的西瓜种得不错,但他没有犹豫,立即同意与蔡金顺一起创业。很快,两人明确了分工:蔡金顺做过物流,负责跑市场,管销售;吴松柏一直在地里忙活,主要管种植。

  走在西瓜地里,蔡金顺指着田间黑色的灌溉水管说:“这些基础设施,都是吴松柏要求添置的。当时为了节约成本,都是他自己购置材料,带着工人一起做的。还有我们农场边的沟渠,也都是老吴指导着挖的。前年涝灾,多亏我们渠挖得深,田才没被淹。去年干旱,也是因为我们渠储水多,也安然度过。”听蔡金顺不停夸自己,吴松柏在旁边腼腆地笑。

  要问当过兵对创业有什么好处,沉默寡言的吴松柏也有话说:“当过兵,有毅力、能吃苦,特别重情谊。”

  战友一起创业,投资和收益都按照最简单的办法来算,投资一人一半,收益一人一半。谁管账?“吴松柏管,我们互相信任。他管田间地头,管理账目。我除了销售还负责出外学习一些新知识和新技术。”蔡金顺说。

  有了吴松柏的加入,第二年,家庭农场就赚到了钱澳门太阳网城官网。两人一合计,决定再多流转一些土地,除了种西瓜、种稻子,还得搭配着种点其他的,土地不空置,产出效益就高。

  刚开始,地里出产不多,产量不高,蔡金顺就一车车拖去批发市场售卖。慢慢地,他认识了一些经销商,大家认可了农场里的出品,就主动上门收购,“像我们的西瓜,4月份刚上市的时候,供不应求,批发价能卖到3元一斤”。

  现在,两人一起成立的家庭农场面积从不到40亩增加到了80多亩。西瓜、水稻、土豆、湘莲,各种冬季的菜蔬,品种繁多。除此之外,家庭农场还养了30多头牛、近50只鸡鸭。

  地里的活多,农场长期雇用了十多个人工作,特别是退伍军人,农场都是优先录用的。“在这里打工不仅能拿工资,夏天吃点西瓜,冬天吃点菜,都是农场里的,基本不花钱。”来打工的村民说。

  在家庭农场打磨了四五年,两个人对于农业的心得体会越来越多。对种植不太熟悉的蔡金顺知道了西瓜成熟与否要看瓜下的第二片叶子是否枯黄,吴松柏也知道了必须不断引进新品种才有更多的利润。

  创业中遇到挫折没有?自然是有的。2022年收完西瓜,地里种上了秋冬季常见的蔬菜——萝卜。结果萝卜当年大丰收,收购价格狂跌,如果把地里的萝卜收上来再拖去市场卖,卖的钱都不够收割的人工费。看着地里水灵灵的萝卜,蔡金顺和吴松柏都觉得可惜。没办法,咬咬牙放弃掉。几万斤的萝卜被粉碎在地里。

  “没办法,做农业就是这样,很多东西无法预测,我们只能尽量规避风险,总之心态要好。”吴松柏说。今年两个人一合计,还是准备种萝卜,种之前,蔡金顺准备去找酱菜加工厂来个保底收购,这样就不会重蹈覆辙了。

  再接再厉不气馁,两个人在田间地头的探索没有停止。在今年水稻播种之前,地里又种下了土豆。这是蔡金顺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的一种红皮土豆,特意从黑龙江引种的。“我们不是盲目去种,而是请专家做了土壤检测,查了土质和里面含的微量元素,确定适合种植这个品种的土豆,我们才开始播种。”蔡金顺解释道。

  有了好种子,吴松柏就开始精心种植,育苗、铺膜、病虫害防治,每个步骤一丝不苟,2月播种5月收获,土豆产量达到了亩产5000斤。机械化种植省了人工,土豆的品质很好,一上市就被周边的学校、机关食堂订购。

  挖完土豆,马上翻耕土地,6月份又种下了优质的“香稻”。“今年风调雨顺,我们的稻子长得好,米好吃,收购价也不会低。”吴松柏笑眯眯地指着稻田说。

  搭伙创业以来,这对战友的友谊小船越来越稳固。“我们的农场,去年评上了区级的优秀家庭农场,今年又被推荐去参评市里的奖项,我们做农业的信心越来越足了。”蔡金顺和吴松柏一起说。

  这几年做农业到底赚到钱没有?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两个人都铆足劲要做得更好,所以赚到的钱很大一部分又投进去了,购置新的农机,购置优质种子和种苗。两人都表示,既然扎根乡村创业了,就不会计较短期的得失,只想把事业持续做大做强。

  “今年的早稻刚开始收割,就有老客户发来消息,想品尝今年的新米。”9月收获季,在黄陂区王家河街道九曦生态农场,门前广场上晾晒着金灿灿的稻谷,农场主潘均介绍,农场出品的九曦香米坚持有机种植标准,采用自留种粳米种植,很受欢迎,预计10月中旬就能上市。

  走进九曦生态农场,一片片青的稻子随风沙沙作响,一颗颗冬桃挂满枝头,黄瓜、青椒、苕尖等有机蔬菜青翠欲滴,潘均正忙着打包发货,手机里不断传来“您有一个新订单”的提示音。“现在是果蔬成熟的淡季,以冬瓜、红薯、玉米等为主,每天大约有五六十笔订单。旺季的时候,一天有100多单,一箱接一箱的货往外运。”潘均说。

  潘均和陈炼都是黄陂人,两人从初中到大学都是同班同学,毕业后,又都进入了世界500强的航运公司上班,月收入过万,工作稳定又轻松。然而,在外漂泊久了,对家乡始终有一份牵挂。“一次饭局上,我提出想回家做农业,让孩子能吃到更健康生态的食材。其他好友满脸疑惑,只有陈炼投来了期待的目光。”潘均说,“我们一拍即合,激动得整夜没睡着。”

  从航运员跨行到农业,两个五谷不分的“小白”,开始了事业新挑战。两人回到黄陂,在王家河街道花园村流转了一片土地,这里紧邻滠水河一级水源河保护区,周围10公里内无任何工业污染,独天得厚的环境,为农场有机生产提供了保障。“我们的原则和目标很一致,坚持生态种植,为家人、朋友、粉丝送上健康好食材。”潘均说。

  不懂农业的两人聘请了专业的技术员管理农场作物生产,然而没过多久,他们便遭遇了创业中的第一道大坎。“头一年效益不好,3名技术员接连离职,地里刚种下的苗没人管,我们自己又不懂,特别无助。”眼看着菜苗慢慢枯萎,潘均陷入了沉思,意识到农业技术在生态种植中的重要性,萌发了自己做技术的念头,却遭到了陈炼的反对,“他觉得隔行如隔山,从零开始学技术简直是天方夜谭,很不现实。我们沟通了半个多月,才统一了‘战线’”。

  买书看、上网络课、进入同行圈咨询、到其他农场请教学习……从销售前端走向生产后端,两人一起学习,为农场的未来努力。潘均说:“农场主懂技术,在农业种植上就不会被人钻空子,回应消费者的提问时也更有底气。”

  农场真正发展起来,其实就在这两年。潘均说,2020年疫情期间,全家人每天都能吃到新鲜健康的蔬菜,老人孩子的身体越来越好,疫情之后,越来越多的市民喜欢往乡下跑,九曦生态农场的会员越来越多。

  如今的潘均,已成为生态农业领域的“土专家”,九曦生态农场也从种植单一的生态蔬菜,到生产水果、大米、肉禽鱼蛋等100多种食材,能够满足500多位会员全年的食材供应。他们的团队也扩容了,从最初的2人发展到现在的20多人,其中还有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

  不施化肥、不用农药、不打除草剂,九曦生态农场运营以来,一直坚持这样的种植理念,也因此收获了一批粉丝。“农场初建时澳门太阳网城官网,就有不少市民成为粉丝,一路陪伴我们成长。”潘均表示,“我们倡导有机健康的生活理念,引导消费者食在当地、食在当季。”

  2019年,九曦生态农场的首批农产品上市,采用零门槛注册制,通过线上推广和线多位会员,家住江夏藏龙岛的杨女士就是首批会员之一。50多岁的杨女士对健康食材的要求很高,“4年前和朋友来农场体验过一次蔬菜采摘,采摘的小白菜入口的那一刻,清甜的感觉就很明显,和菜市场买到的白菜口感完全不同”。自此,杨女士爱上了这里的食材。“就是距离有点远,不能经常来农场采摘,好在有线上渠道可以购买,非常方便,速度也很快,基本上第二天就能收到货。”杨女士表示,在农场的线上商城购买蔬菜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每周至少要采购两次,基本能满足一家人的需求。

  “客户在商城下单后,工作人员按照订单在地里现摘现发,最快8小时就能送到客户手中,保证食材的新鲜。”潘均边说边向记者展示商城的购买数据,排名第一的便是杨女士,黄瓜、番茄、紫薯、竹叶菜……农场出产的农作物基本被她买了个遍。数据显示,4年时间,她共购买了339单,消费了近3万元。潘均说:“生鲜产品在运输途中有损坏是很正常的情况,但这些年来很少有售后,很感谢粉丝的包容和理解。”

  2021年底,九曦生态农场获评“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还被评为“黄陂区示范科普教育基地”,农场推出的“食农教育”课堂吸引了不少机构和学校前来开展研学活动,每年为农场带来超10万元的增收,单一的生产性农场已变成农旅融合的休闲农场,来打卡的游客越来越多。

  “回乡做农业的初心就是为了孩子和家人的健康。以前,家里的抽屉都装着孩子的药,每个月往医院跑两三次,现在每到周末,孩子就来农场玩,晒晒太阳摘摘菜,精神非常好,壮得像头小牛。”谈到多年的坚持,潘均觉得很值得,也将继续坚守初心,生产出更多健康生态的好食材。

  金秋,是丰收的季节,人们在这个季节感受到了辛勤劳动的回报。每一片土地、每一颗果实、每一份收获,都凝聚着汗水和期待。

  回到家乡做农业,最初只是为了照顾家人,为了让亲友吃上更健康的果蔬,然而,坚持下来,却一步步成就了自己,找到了更努力的方向。

  9月中旬,炎热渐渐褪去,在新洲区三店街道袁田村,蔡金顺和吴松柏经营的家庭农场也即将迎来丰收。“秋瓜正在陆续成熟,可以采摘了,稻子也要收割了。今年收成不错。”蔡金顺说。

  时间过得飞快,45岁的蔡金顺回乡做农业已经有5年时间了。他直言,要不是找到好搭档吴松柏,可能早就干不下去了。

  蔡金顺和吴松柏在新洲从小就是玩伴,后来都去部队当兵,成为战友。退伍后,蔡金顺做物流,吴松柏在黄冈市种西瓜。

  2008年初,蔡金顺决定回家乡创业。原因很简单,照顾村里日渐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孩子,而且他觉得做农业很有前景。

  怎么办?土地流转了,田地开垦了,基础建设做了,难道就这么放弃?蔡金顺找吴松柏求援:“你一直在搞农业,比我专业,我们一起做,比大家单枪匹马干成功率应该高一些。”

  彼时,吴松柏的西瓜种得不错,但他没有犹豫,立即同意与蔡金顺一起创业。很快,两人明确了分工:蔡金顺做过物流,负责跑市场,管销售;吴松柏一直在地里忙活,主要管种植。

  走在西瓜地里,蔡金顺指着田间黑色的灌溉水管说:“这些基础设施,都是吴松柏要求添置的。当时为了节约成本,都是他自己购置材料,带着工人一起做的。还有我们农场边的沟渠,也都是老吴指导着挖的。前年涝灾,多亏我们渠挖得深,田才没被淹。去年干旱,也是因为我们渠储水多,也安然度过。”听蔡金顺不停夸自己,吴松柏在旁边腼腆地笑。

  要问当过兵对创业有什么好处,沉默寡言的吴松柏也有话说:“当过兵,有毅力、能吃苦,特别重情谊。”

  战友一起创业,投资和收益都按照最简单的办法来算,投资一人一半,收益一人一半。谁管账?“吴松柏管,我们互相信任。他管田间地头,管理账目。我除了销售还负责出外学习一些新知识和新技术。”蔡金顺说。

  有了吴松柏的加入,第二年,家庭农场就赚到了钱。两人一合计,决定再多流转一些土地,除了种西瓜、种稻子,还得搭配着种点其他的,土地不空置,产出效益就高。

  刚开始,地里出产不多,产量不高,蔡金顺就一车车拖去批发市场售卖。慢慢地,他认识了一些经销商,大家认可了农场里的出品,就主动上门收购,“像我们的西瓜,4月份刚上市的时候,供不应求,批发价能卖到3元一斤”。

  现在,两人一起成立的家庭农场面积从不到40亩增加到了80多亩。西瓜、水稻、土豆、湘莲,各种冬季的菜蔬,品种繁多。除此之外,家庭农场还养了30多头牛、近50只鸡鸭。

  地里的活多,农场长期雇用了十多个人工作,特别是退伍军人,农场都是优先录用的。“在这里打工不仅能拿工资,夏天吃点西瓜,冬天吃点菜,都是农场里的,基本不花钱。”来打工的村民说。

  在家庭农场打磨了四五年,两个人对于农业的心得体会越来越多。对种植不太熟悉的蔡金顺知道了西瓜成熟与否要看瓜下的第二片叶子是否枯黄,吴松柏也知道了必须不断引进新品种才有更多的利润。

  创业中遇到挫折没有?自然是有的。2022年收完西瓜,地里种上了秋冬季常见的蔬菜——萝卜。结果萝卜当年大丰收,收购价格狂跌,如果把地里的萝卜收上来再拖去市场卖,卖的钱都不够收割的人工费。看着地里水灵灵的萝卜,蔡金顺和吴松柏都觉得可惜。没办法,咬咬牙放弃掉。几万斤的萝卜被粉碎在地里。

  “没办法,做农业就是这样,很多东西无法预测,我们只能尽量规避风险,总之心态要好。”吴松柏说。今年两个人一合计,还是准备种萝卜,种之前,蔡金顺准备去找酱菜加工厂来个保底收购,这样就不会重蹈覆辙了。

  再接再厉不气馁,两个人在田间地头的探索没有停止。在今年水稻播种之前,地里又种下了土豆。这是蔡金顺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的一种红皮土豆,特意从黑龙江引种的。“我们不是盲目去种,而是请专家做了土壤检测,查了土质和里面含的微量元素,确定适合种植这个品种的土豆,我们才开始播种。”蔡金顺解释道。

  有了好种子,吴松柏就开始精心种植,育苗、铺膜、病虫害防治,每个步骤一丝不苟,2月播种5月收获,土豆产量达到了亩产5000斤。机械化种植省了人工,土豆的品质很好,一上市就被周边的学校、机关食堂订购。

  挖完土豆,马上翻耕土地,6月份又种下了优质的“香稻”。“今年风调雨顺,我们的稻子长得好,米好吃,收购价也不会低。”吴松柏笑眯眯地指着稻田说。

  搭伙创业以来,这对战友的友谊小船越来越稳固。“我们的农场,去年评上了区级的优秀家庭农场,今年又被推荐去参评市里的奖项,我们做农业的信心越来越足了。”蔡金顺和吴松柏一起说。

  这几年做农业到底赚到钱没有?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两个人都铆足劲要做得更好,所以赚到的钱很大一部分又投进去了,购置新的农机,购置优质种子和种苗。两人都表示,既然扎根乡村创业了,就不会计较短期的得失,只想把事业持续做大做强。

  “今年的早稻刚开始收割,就有老客户发来消息,想品尝今年的新米。”9月收获季,在黄陂区王家河街道九曦生态农场,门前广场上晾晒着金灿灿的稻谷,农场主潘均介绍,农场出品的九曦香米坚持有机种植标准,采用自留种粳米种植,很受欢迎,预计10月中旬就能上市。

  走进九曦生态农场,一片片青的稻子随风沙沙作响,一颗颗冬桃挂满枝头,黄瓜、青椒、苕尖等有机蔬菜青翠欲滴,潘均正忙着打包发货,手机里不断传来“您有一个新订单”的提示音。“现在是果蔬成熟的淡季,以冬瓜、红薯、玉米等为主,每天大约有五六十笔订单。旺季的时候,一天有100多单,一箱接一箱的货往外运。”潘均说。

  潘均和陈炼都是黄陂人,两人从初中到大学都是同班同学,毕业后,又都进入了世界500强的航运公司上班,月收入过万,工作稳定又轻松。然而,在外漂泊久了,对家乡始终有一份牵挂。“一次饭局上,我提出想回家做农业,让孩子能吃到更健康生态的食材。其他好友满脸疑惑,只有陈炼投来了期待的目光。”潘均说,“我们一拍即合,激动得整夜没睡着。”

  从航运员跨行到农业,两个五谷不分的“小白”,开始了事业新挑战。两人回到黄陂,在王家河街道花园村流转了一片土地,这里紧邻滠水河一级水源河保护区,周围10公里内无任何工业污染,独天得厚的环境,为农场有机生产提供了保障。“我们的原则和目标很一致,坚持生态种植,为家人、朋友、粉丝送上健康好食材。”潘均说。

  不懂农业的两人聘请了专业的技术员管理农场作物生产,然而没过多久,他们便遭遇了创业中的第一道大坎。“头一年效益不好,3名技术员接连离职,地里刚种下的苗没人管,我们自己又不懂,特别无助。”眼看着菜苗慢慢枯萎,潘均陷入了沉思,意识到农业技术在生态种植中的重要性,萌发了自己做技术的念头,却遭到了陈炼的反对,“他觉得隔行如隔山,从零开始学技术简直是天方夜谭,很不现实。我们沟通了半个多月,才统一了‘战线’”。

  买书看、上网络课、进入同行圈咨询、到其他农场请教学习……从销售前端走向生产后端,两人一起学习,为农场的未来努力。潘均说:“农场主懂技术,在农业种植上就不会被人钻空子,回应消费者的提问时也更有底气。”

  农场真正发展起来,其实就在这两年。潘均说,2020年疫情期间,全家人每天都能吃到新鲜健康的蔬菜,老人孩子的身体越来越好,疫情之后,越来越多的市民喜欢往乡下跑,九曦生态农场的会员越来越多。

  如今的潘均,已成为生态农业领域的“土专家”,九曦生态农场也从种植单一的生态蔬菜,到生产水果、大米、肉禽鱼蛋等100多种食材,能够满足500多位会员全年的食材供应。他们的团队也扩容了,从最初的2人发展到现在的20多人,其中还有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

  不施化肥、不用农药、不打除草剂,九曦生态农场运营以来,一直坚持这样的种植理念,也因此收获了一批粉丝。“农场初建时,就有不少市民成为粉丝,一路陪伴我们成长。”潘均表示,“我们倡导有机健康的生活理念,引导消费者食在当地、食在当季。”

  2019年,九曦生态农场的首批农产品上市,采用零门槛注册制,通过线上推广和线多位会员,家住江夏藏龙岛的杨女士就是首批会员之一。50多岁的杨女士对健康食材的要求很高,“4年前和朋友来农场体验过一次蔬菜采摘,采摘的小白菜入口的那一刻,清甜的感觉就很明显,和菜市场买到的白菜口感完全不同”。自此,杨女士爱上了这里的食材。“就是距离有点远,不能经常来农场采摘,好在有线上渠道可以购买,非常方便澳门太阳网城官网,速度也很快,基本上第二天就能收到货。”杨女士表示,在农场的线上商城购买蔬菜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每周至少要采购两次,基本能满足一家人的需求。

  “客户在商城下单后,工作人员按照订单在地里现摘现发,最快8小时就能送到客户手中,保证食材的新鲜。”潘均边说边向记者展示商城的购买数据,排名第一的便是杨女士,黄瓜、番茄、紫薯、竹叶菜……农场出产的农作物基本被她买了个遍。数据显示,4年时间,她共购买了339单,消费了近3万元。潘均说:“生鲜产品在运输途中有损坏是很正常的情况,但这些年来很少有售后,很感谢粉丝的包容和理解。”

  2021年底,九曦生态农场获评“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还被评为“黄陂区示范科普教育基地”,农场推出的“食农教育”课堂吸引了不少机构和学校前来开展研学活动,每年为农场带来超10万元的增收,单一的生产性农场已变成农旅融合的休闲农场,来打卡的游客越来越多。

  “回乡做农业的初心就是为了孩子和家人的健康。以前,家里的抽屉都装着孩子的药,每个月往医院跑两三次,现在每到周末,孩子就来农场玩,晒晒太阳摘摘菜,精神非常好,壮得像头小牛。”谈到多年的坚持,潘均觉得很值得,也将继续坚守初心,生产出更多健康生态的好食材。

网站首页 | 关于澳门太阳网城|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成功案例| 科普知识| 发展起源| 联系澳门太阳网城| 客户留言|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12-2024 澳门·太阳网城(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 滇ICP备2021006107号